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在我国各地都有着关于这一故事衍生的各种奇闻趣事,一直以来都在民间口口相传。尽管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像这些传说里说的那样富有奇幻色彩,但是能够吸引人的视角的却往往是这些稗史逸闻。
中国戏曲一直以来主要的主题内容都是取材于中国历史,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变化,有着教化宣传的作用,所以它不会放过“王莽赶刘秀”这个极富奇幻色彩的历史事件,更是对其加以修饰渲染,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艺术舞台上的呈现
在戏曲的舞台上,王莽的前身是刘邦当初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时迎驾的白蛇,因为当初刘邦杀了他,白蛇头转王莽,尾变苏献,而刘邦则转为后世的平帝,王莽在番邦和他的女儿在到汉朝进贡时被平帝看中,女儿被封为妃子,王莽被封为当朝太师,权倾朝野。王莽素怀异心,为了报当初被杀之仇,摆下了一次“鸿门宴”,请汉平帝过府赴宴,被三杯毒酒毒死,王莽因此登基称帝。王莽的女儿也就是汉平帝的妃子此时正怀有身孕,即为刘秀,王莽想着除草要除根,把女儿打入冷宫受罪,准备在他女儿生下来孩子(如果是男婴)之后立即杀死,幸亏有柴文俊偷龙换凤,用自己的女儿换了刘秀,把刘秀送出宫去,得以保留下来汉室的血脉。后来刘秀在少年时期,当初偷龙换凤的事情被王莽得知,派兵追杀刘秀,这才引得刘秀十二奔走南阳,各处访将,访得二十八宿聚于一出,后来在白蟒台杀了王莽,为父母报仇,续传汉室天下,建立了东汉,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光武帝,他在位期间也被冠以“光武中兴”的美誉。
按照戏曲的逻辑来讲,刘秀是王莽的外甥,这两者为了政权的争夺自然是极为有戏剧性的,又加上二十八宿等各种神话色彩,使得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耐人猜解。 历史上真正的王莽和刘秀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需要做出一个正确的解释,把这层关系理清了,对于为什么会出现王莽赶刘秀这两者人物形象的冲突和变化是极有意义的。
二、二人身份探究
王莽并不是什么白蛇转世,不过他的确是西汉王朝的终结者,结束了存在了两百二十一年的西汉王朝的统治。他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他还是一个青年学子时,便以贤德之名闻名朝野,这和我们在一些野史看到的王莽的形象差距还是很大的。王莽在除掉了自己的阻碍淳于长以后,接替了自己的同族长辈王根成为了大司马,登上了国家权力的中心。随着他权力和声望的提升,也不排除是他为了登上帝位,到处收买人心,以至于有些不讲情面,更是违背了“虎毒不食子”的千古惯例,在朝野上下赢得了交口称赞,一时间王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模范。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少年天子汉平帝作为皇后,还捐钱捐地救助贫民,给自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形象。随着他权力的不断提升,野心的不断膨胀,他想着要登基坐殿,采取各种舆论手段,假造所谓的祥瑞,向太后索要传国玉玺,太后不愿交出,可又无可奈何,把玉玺扔在地上,表明她作为对王莽废汉自立的态度,玉玺被磕碎了一个角,王莽用金子镶包,才有了戏曲舞台上所谓的金镶玉玺。
关于王莽是白蛇转世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在王莽称帝之前,为了制造舆论,一个投机的无行文人哀章还真虚构出王莽就是白帝子,被刘邦所杀,从而证明王莽政权的合法性。而王莽和汉平帝也真的是翁婿关系,可见民间艺术和文学也是在基于一定的历史真相上加以改编和进行艺术创造的。除此之外,关于王莽毒死汉平帝也是有历史根据的,因为在王莽声望和地位日渐隆昌的时候,汉平帝突然死去,年仅十四岁,他的死在史书记载里含含糊糊,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在《汉注》一书中有关于王莽用毒酒把****死的说法,这也是王莽政权存在着使用阴谋诡计和不当途径攫取而来的。
再来说一下刘秀,刘秀并不是汉平帝的儿子,更不是王莽的外甥,不过刘秀也是正经的汉室宗亲,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按照宗系排谱,他和汉成帝是同辈的,是汉平帝的长辈。刘秀在王莽篡汉称帝后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反对王莽的倒行逆施。王莽在称帝之后锐意改革,可是他的一些做法却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不聊生,国家混乱,又加上天灾不断,赤地千里,导致了各处的农民起义和世族豪强的反对,刘秀就是作为其中的一员。刘秀很有谋略,沉稳平静,曾经在和王莽的交战里取得了昆阳大捷,且很得民心,最后建立了东汉政权,延续了汉朝的命脉。
了解了二人的身世,这也对戏曲舞台上二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形象不足为奇了,王莽作为汉室的篡夺者,且王莽的确是劣迹斑斑,而刘秀是汉室宗亲,那么把王莽塑造成一位阴险狡诈的奸臣形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把刘秀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天神庇佑的明主形象,在一些后人的记载中也曾把刘秀称为位面之子,说他是天命所归,这有一些夸张和盛誉的不真实成分,不过这样说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王莽赶刘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依据下产生的,以显示刘秀的天命所归和老百姓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王莽的违背历史发展轨道的做法和不切实际的行为是人们深受其害,因此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在传说里偏向刘秀一方的最好解释了。三、奇闻趣事,代表民意
关于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很多,流传甚广,在安徽省界首市有一个镇叫光武镇,据说就是因为王莽赶刘秀时刘秀路过这个地方而得名,光武镇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镇甸,现在还把光武镇北辟为刘秀公园,园内建有光武庙,庙前堆有土山,四周环水,就是为了纪念王莽赶刘秀这一事件而建成的。现在关于王莽赶刘秀故事的传说很多都是刘秀和王莽打仗失败,被王莽的兵将追赶,遇到的一些现在所谓好人好事和奇特景象。
既然讲到了光武镇,就讲几个关于刘秀到了光武的故事。王莽赶刘秀,把刘秀给一赶赶到了光武。当时正值夏夜,刘秀白日赶路,既有害怕,也有劳累,感到十分困乏,就在十字街口歇息了一会儿。因为蚊子太多吵的刘秀睡不着觉,刘秀说要是没蚊子该多好,金口玉言之下,那里便再也没有蚊子了。还有一次,王莽的军队追赶刘秀,天近黄昏时,两方军队均在光武集驻下。王莽的兵驻扎在集北头,刘秀的人马驻扎在集南头。两军都在一个集上,却互不知晓。如果天明追赶起来,刘秀很可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谁知道集南头的鸡半夜叫了起来,刘秀兵将听到鸡叫以为天已交了五更,急忙赶路。等到北头鸡叫时,天已经微明,刘秀的兵早已经走过一个多时辰了。直到现在,光武镇集往往还听到半夜鸡叫声。人们常说它是“晕鸡”,就是刘秀那时留传下来的。光武镇集的百姓还这样说:“现在集南头的鸡还比集北头的鸡,早叫一个时辰呢。”这些故事提现了民众对刘秀的特殊情感,也是对刘秀作为一代明君的一种纪念和崇敬,同时也对王莽存在着丑化的成分,不过这也是代表了大众的意见。
有很多像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在民间文学艺术上都得到了生动鲜活的体现,使得民众对这两个人有着最淳朴的判断和形象认知。不得不说,民间文学艺术对于人们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是脱离史实的,但是却包含了他们对于善与恶的判断和看法。
对于王莽和刘秀的看法,戏曲舞台上虽然有很大的艺术加工,但是也是在基于一定的史实上来进行再度创造的。研究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有着一定的意义,同时一些民间传说和稗官野史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记忆,也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01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